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A. 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 “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C.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19世纪末,中国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社会矛盾,而这种冲突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这种“冲突”
A. 表明洋务运动成果显著
B. 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C. 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发展
D. 是列强首次联合侵华的结果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本质不同体现在
A.制定方案的目的不同
B.发展经济的方向不同
C.反封建程度有所不同
D.方案的指导思想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
D. 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