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 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 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 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B 【解析】 新中国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扫盲运动并非一般意义的文化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塑造,是希望由此塑造农民对新国家的政治认同,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扫盲运动不可能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并非扫盲运动,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    (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查看答案

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 “三大政策”的推动

B. 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 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D. 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查看答案

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查看答案

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 传统文化良莠并存

B.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 维新变法阻力较大

D. 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查看答案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