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 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 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 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马拉之死》的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还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下列作品中与上述名言不符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 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 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 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 (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 “三大政策”的推动
B. 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 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D. 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