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D 【解析】 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D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改变意在

A. 减少决策失误

B. 建立强有力监察系统

C. 加强君主权力

D. 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查看答案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A.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 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 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 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解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  晚清国门洞开,随之而来的除了大炮巨舰还有西方的思想文化,而文言的语言特点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别是文化推广的要求。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后是一个新雷茁长的时期。无锡人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的新文字风靡一时,其传布之广泛实在是超迈前人的。在新思想突破旧思想的时候,新文体也突破了旧文体。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这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