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宋代一些史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但欲通知古今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这种观点
A.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 B.有利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开启通史编撰的潮流 D.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思想
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
A.强调天人合一 B.倡导大一统观 C.劝君主行仁政 D.宣扬君权神授
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A. 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 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 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 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 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 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 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A.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C. 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 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