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很久以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很久以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主导联邦德国史学界的历史解释模式就是“民族神话叙事”。它深受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影响,根植于浪漫主义和日耳曼民族特性,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它从19世纪50年代的普鲁士历史学派一路发展过来,产生了一系列著名历史学家,如蒙森、聚贝尔、特莱奇克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德意志帝国的垮台、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以及长达12年的纳粹统治并未改变其根深蒂固的民族史观。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问题上,德国不是反省自己,而是归咎他人。他们认为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意大利人的背叛变节、俄国犹太人的“背后捅刀子”,才导致了战争的最终失利。大多数史学家更愿意接受战时英国劳合·乔治所说的“慢慢地滑入战争”的说法,即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要么欧洲大国都犯了罪,要么都可以赦免。

       ——摘编自徐建《21世纪德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1)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欧洲大国共同发动的;欧洲部分大国背信弃义导致一战中德国战败。 成因:深受日耳曼民族的特性和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的影响,不肯自我反省。 (2)影响:导致德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下降;德国领土发生变动,海外殖民地大量丧失;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大国间矛盾更加激化。 【解析】 (1)看法:由材料“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要么欧洲大国都犯了罪,要么都可以赦免”可知,他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欧洲大国共同发动的;由材料“他们认为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意大利人的背叛变节、俄国犹太人的‘背后捅刀子’,才导致了战争的最终失利”可归纳为他们认为欧洲部分大国背信弃义导致一战中德国战败。 成因:由材料“它深受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影响,根植于浪漫主义和日耳曼民族特性,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可归纳为深受日耳曼民族的特性和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的影响,不肯自我反省。 (2)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德意志德国的领土、实力,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西欧大国之间的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南朝“梁陈依古齐、梁、陈皆因而不改”,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和量值的大幅增长,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如将北方早已习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的前提下,使用已延续数百年的古(小)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改用北朝大制强制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并用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延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订出简便的挟算关系。各地纷纷贯彻执行,如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顾炎武评价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摘编自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度量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出现早期市镇化趋势。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材料二  15-17世纪,英国传统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起了重要作用。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陈二力《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分析其“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英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分析其转型成功对英国和世界的主要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就中英两国不同的社会转型结果,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查看答案

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英联邦和殖民地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其主要内容是: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其目的是

A. 利用宗主国优势摆脱经济危机

B. 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 为实现霸权主义奠定经济基础

D. 解决国际间经济贸易摩擦

 

查看答案

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60%;农业产值应增加50%,实际下降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也没有完成计划。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 B.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

C.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D.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

 

查看答案

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