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代一些史学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但欲通知古令之变,又以观其...

宋代一些史学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但欲通知古令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这种观点

A.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 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开启史学编纂新体例 D.严重影响史书记载真实性

 

A 【解析】 材料“但欲通知古令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体现的是宋朝史学家认为作史最大的作用在于明白义理得失,这主要和理学的影响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儒学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史学新体例的开辟,C选项排除;史书记载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特征,D选项说法不符合作史的原则,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

B.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

D.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尔扎克(1799-1850年),少年时期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1814年,经历法律见习生涯之后,巴尔扎克认识到社会的腐朽与丑恶,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1842年巴尔扎克创作完成《人间喜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阶级。财产关系的变化,把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暴露在读者眼前,另一方面也如实地描写了下屡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并赞美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巴尔扎克本人也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之父”。

——摘编自张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尔扎克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很久以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主导联邦德国史学界的历史解释模式就是“民族神话叙事”。它深受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影响,根植于浪漫主义和日耳曼民族特性,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它从19世纪50年代的普鲁士历史学派一路发展过来,产生了一系列著名历史学家,如蒙森、聚贝尔、特莱奇克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德意志帝国的垮台、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以及长达12年的纳粹统治并未改变其根深蒂固的民族史观。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问题上,德国不是反省自己,而是归咎他人。他们认为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意大利人的背叛变节、俄国犹太人的“背后捅刀子”,才导致了战争的最终失利。大多数史学家更愿意接受战时英国劳合·乔治所说的“慢慢地滑入战争”的说法,即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要么欧洲大国都犯了罪,要么都可以赦免。

       ——摘编自徐建《21世纪德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南朝“梁陈依古齐、梁、陈皆因而不改”,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和量值的大幅增长,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如将北方早已习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的前提下,使用已延续数百年的古(小)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改用北朝大制强制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并用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延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订出简便的挟算关系。各地纷纷贯彻执行,如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顾炎武评价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摘编自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度量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出现早期市镇化趋势。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材料二  15-17世纪,英国传统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起了重要作用。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陈二力《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分析其“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英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分析其转型成功对英国和世界的主要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就中英两国不同的社会转型结果,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