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
B.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C.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在计划管理上注意综合平衡,同时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方法。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缓解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C.妥善地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
D.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新建的民用企业、国防企业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分布项目 | 东北 | 中西部 | 东部地区 | 合计 |
民用企业 | 50 | 50 | 6 | 106 |
国防企业 | 5 | 50 | 4 | 44 |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工业化建设
A.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B.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
C.推动生产技术结构发生剧变
D.促使工业区城市布局趋向合理
下表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
年份 | 总计 | 物质生产部门 | 服务部门 | |
农业 | 工业 | |||
1950 | 100 | 12.1 | 36 | 51.9 |
1960 | 100 | 9.2 | 34.2 | 56.6 |
1970 | 100 | 4.7 | 31.7 | 63.6 |
1980 | 100 | 3.6 | 27.4 | 69 |
1984 | 100 | 3.4 | 25.5 | 71.1 |
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
A. 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增强
B. 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
C. 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
D. 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1979—1990年,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期间,针对经济“滞胀”,出售国有企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上述政策
A.减轻了政府负担
B.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C.消除了通货膨胀
D.取消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A. 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
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