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
A. 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
B. 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C. 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
D. 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己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
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
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
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A.说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B.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
C.进一步扩大了周代宗法体系
D.加速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解散后的英国商人,一脑门的做生意,抢市场,把一大堆西餐刀叉和钢琴之类运到中国。卖不掉,便以为是口岸不够,于是就逼政府把大英帝国的舰队开过来。……说起来,今天的先沿海,后沿江的区域开放,还是他们路线的翻版。英国人企图在这根“丁”字型的水线上,按尺寸分割,把每个城市都变成新孟买、新广州。
——以上材料均摘自李天纲《历史活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人企图“把每个城市都变成新孟买、新广州”的原因和手段。
(2)指出材料一中三项规定的内容;概括这些规定的危害?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妥协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宝贵智慧。
材料一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正如梭伦的诗歌中所写: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力,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 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这以后,国王的权力一点点丢失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问题,非暴力竟将问题解决了。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三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如何“促进了两个阶级的妥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这一句话。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