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答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 (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答出“改变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也可以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 原因: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侵略(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 (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解析】 (1)特点:此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需要以句子为单位对材料进行概括,才能得到事物的特点,如概括材料“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可知,宋代农村经济整体有所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概括材料“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可知,许多地区农民贫困;概括材料“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可知,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2)措施:概括材料“农村复兴委员会”可知,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概括材料“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可知,裁减苛捐杂税;概括材料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可知,以工代赈;概括材料“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可知,农民合作运动。原因:从外部寻找原因,既外因:从“1933年5月”可知,日本侵略东北,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从内部寻找原因,既内因:概括材料“财政吃紧,执行不力”可知,政府财政困难,执行力度有限;政府腐败,官僚资本的掠夺。 (3)意义:对于意义类题目,主要是它对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思考,如从材料“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可知,农村改革是离不开农民的自主探索与领导人的支持;从“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可知,有利于粮食的增加,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从“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可知,为其它地区改革提供借鉴,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该主张

A.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 B.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C.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重视 D.反对极权,推崇民主政治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由此可知,美国

A.制定《紧急银行法》

B.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

C.鼓励农民减耕减产

D.颁布《工业复兴法》

 

查看答案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 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B. 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 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

D. 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查看答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在管理州际和对外贸易、造币、移民归化、维持陆军部队或者海军部队等事务上,拥有非其莫属的权力。中央政府还具有解决两州或多州争端、解决不同州公民之间争端的司法权。这些规定

A.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原则

B.注意协调平衡多个集团的利益

C.以立法形式强化中央政府的职能

D.为后来美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 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 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 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 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