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A.人人平等 B.民贵君轻 C.性本善 D.依法治国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C.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D.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在断代史研究中,史学家吕思勉曾设“外戚功臣相诛”“休养生息之治”“封建制度变迁”三节来论述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其研究的时期最有可能是
A.西汉 B.春秋战国 C.西周 D.东汉
汉武帝长期劳师疲民,在其晚年下轮台罪己诏以表示与民休息的悔过之意。汉昭、宣二帝时期,凡遇灾荒、地震,皆免除当年的租赋、徭役。东汉的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
A.汉代统治者能够自我反省 B.道家学说深受汉统治者重视
C.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 D.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的决策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反映了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B.“君权神授”的主张
C.“天人感应”学说 D.“三纲五常”的学说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六朝时期,用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吏,标准是门第而非学识。隋朝初年,废除了地方长官辟举本地士人担任官吏的陋习,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进行考核;以后又规定,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连任,不许本地人担任本地官吏。与此同时,隋朝设立秀才科、明经科,参加考试的有太学(国子学)州县学的生徒,也有各州按规定举荐的贡士。考试统一的课程,一律按照才学标准录取;录取和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隋炀帝增设了进士科,只考试策论。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选官制度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