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孙中山的“这个办法”( )
A. 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B.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C. 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
D. 强化了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孙文:《<民报>发刊词》)。”为避免重蹈西方覆辙,文章作者觉得必须实行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D.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