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孟苟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宮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オ选技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系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材料二 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举的不重视,大量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或从事底层教育(书院、私整),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著述,或选择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信仰,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诘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仁宗延估元年(1314年)科举恢复,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未惠《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宮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成因。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曾定义某一文学流派:“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国情
C. 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 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
当代某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最有可能是( )
一 | 以西方天赋人权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
二 | 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 |
三 |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振兴国家之根本 |
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严复
2017年我国已恢复高考四十年。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 | 1977年 | 1979年 | 1984年 | 1988年 | 2008年 | 2011年 |
录取率% | 4.8 | 6.1 | 28.7 | 24.6 | 57 | 72.3 |
A. 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
C. 录取率持续大幅增加
D.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