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帝尊崇儒术,著名儒者世以传经为业,以提高家族威望。弘农大族杨氏,四世均以传“家学”为三公官。这说明
A.西汉的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B.儒学深刻影响汉代政治走向
C.汉代以儒学作为选官标准 D.三公之位成为汉代门望标准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D.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传说大相径庭;春秋以降,“华夏共祖”说或者“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革新的推动
D.自然科学的进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时间 | 大事 |
1897年 | 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以印刷为主业 |
1900年 | 印刷《外交报》(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报刊) |
1902年 | 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张元济进馆译印《各国国民公私权考》《近世陆军》等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责,改进印刷 |
1903年 | 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 |
1905年 | 设北京分馆: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 |
1906年 | 出版严复译《法意》(孟德斯鸠著) |
1907年 | 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 |
1912年 | 始用电镀铜版: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琴”: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 |
1914年 | 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设分馆于香港:创刊《学生杂志》 |
1915年 | 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发行《科学》杂志:出版《辞源》 |
1919年 | 始用机器雕刻字模: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 |
——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
从上表中获取历史信息,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商,形成于西周,经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域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很多时候不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如西周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春秋战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兵制拥绑在一起发挥作用。
——整理自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53—1964年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A.经济体制的转型 B.农业政策的调整
C.垦荒运动的推行 D.经济结构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