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东征,周人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东征,周人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由此可知,周初广建诸侯国

A.扩大了王畿区域 B.推动了文化交流 C.削弱了周王权威 D.解决了内部矛盾

 

B 【解析】 周“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可见周初广建诸侯国,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推动全国经济文化交流,B正确;王畿是指镐京、洛邑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周初广建诸侯国与扩大王畿区域无关,排除A;周初广建诸侯国有利于扩大周王权威,B错误;D表述太绝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西周建立宗法制度的初衷是

A.巩固统治秩序.

B.安抚商代贵族阶级

C.确保分封实施

D.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查看答案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西周新封的封国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这反映出分封制

A. 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B. 隐含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 强化了周天子的大宗地位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目标,是确立三纲五常的神圣地位。他的“三纲”表示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道德约束。“三纲”原则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就是对君要忠,时父要孝,对夫要顺。对于“三纲”,董仲舒竭力维护,认为它是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这种君、父、夫的尊严之所以不可以动摇,是因为臣受命于君、子受命于父、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摘编自沈冬香《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陈独秀等人认识到,儒学是“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其所提倡之道德是封建时代之道德,所提倡之礼教是封建时代之礼教,这些均不适应现代生活,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前行。所以,新文化运动将矛头直指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人”礼教、家庭制度等。

——摘编自左玉河《反传统、激进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倡导道德伦理革命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有关道德伦理革命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民族主义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民族国家自身的生产力,用李斯特(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且这种力量不是眼前的、暂时的,而是长期的、永久的。在李斯特看来,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工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必须走向自由贸易,这样才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换句话说,对于像英国这样的领先国家,如果站在英国的立场上,李斯特是完全支持它实行自由贸易的。因此,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会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摘编自贾根良、陈国涛《经济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与启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肯定或否定),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学家通常采取“见见闻闻”“虚访勤求”“博采众方”“询诸老成”的研究途径,他们的研究方法常常局限于对个别经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极少进行模拟自然过程的人控实验和对经验材料  的量化分析,更加之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而缺乏科学技术由经验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动力、需要和条件。所以,重实用和经验的学术传统……隶属于经验、工匠层面的东西并非高级智慧的产物,属于创制(即应用)科学。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文艺复兴后,伽利略用系统的实验方法时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脸,因而当科学成为“实证知识”时,西方近代科学就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实验方法的普遍运用不仅促进了近代科学的独立,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因为通过实验人们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系统的、精确的、典型的、定向的科学事实,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感性材料,而且还可以对科学假说进行严格检验。很显然,如果没有实验方法,近代科学将寸步难行;如果没有实验方法,近代科学实际将成为不可能。

——摘编自钱兆华、高文芳《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科学诞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科技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