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两幅图反映当前某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和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村土地改革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B.坚持土地公有制是农村改革的前提
C.发展非农产业是农村致富的关键
D.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流转势在必行
建国初期,随着“一五”计划的推进,我国也开创了政治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政治建设成就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封锁 D.充分展示制度的优越性
1937年后,大量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迁至内地;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获得大量美械装备。材料总体上探讨的是,抗日战争客观上
A.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开发
B.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促进了工业布局的改变
D.减轻了美军在远东压力
李鸿章在《致朝鲜国王》中批评西方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终不能一律平行”,反过来说,朝贡关系则在实质上,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平行”。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
A. 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
B. 契合近代的国际关系原则
C. 得到各藩属国的认同
D. 致力于实现国家间的平等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C.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下面是不同史籍对南北朝时期社会现象的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情况 | 史料来源 |
北齐武平年间(公元570—575年),“凡厥良沃,悉为僧有” | 《广弘明集》卷七 |
南朝,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 《南史・郭祖深传》 |
南朝,“吴郡西台寺多富僧,其中法释就拥资百万” | 《宋书·王僧达传》 |
北朝,“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即佛教徒)统,资产巨富” | 《北史・苏琼传》 |
A.儒学地位动摇 B.寺院经济崛起 C.奢靡之风盛行 D.土地兼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