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 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 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 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李工真教授说:“德意志市民资产阶级中的自由主义者,大都最终放弃自由主义的优先权,转而拥护容克贵族集团建立和统治的德意志帝国。”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容克贵族资产阶级化迎合德国发展趋勢
B. 德国资本主义因起步晚而无力整合社会资源
C. 德国实现统一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D. 工业革命推动德国近代宪政体制的确立
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他们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不作冷静、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据材料可知
A.新航路开辟后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B.人文主义是对市民思想的提炼和升华
C.工业革命后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
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
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以下两幅图反映当前某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和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村土地改革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B.坚持土地公有制是农村改革的前提
C.发展非农产业是农村致富的关键
D.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流转势在必行
建国初期,随着“一五”计划的推进,我国也开创了政治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政治建设成就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封锁 D.充分展示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