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贵”
“宋代以前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这描述了宋代
A.城市的发达 B.夜市的繁荣 C.草市的发展 D.坊市的分离
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
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观点出自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儒家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祠堂祭祖属“展亲大礼”,也称之为“报本之礼”,是宗族的头等大事。这种现象源自于我国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科举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