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 | 内容 |
社会 |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
国语 |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
算术 |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
音乐 |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
A.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B.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C.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近代的一场战争时说:“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该战争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西方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当时英国
A.缺乏对公民权利保护
B.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C.最终确立责任内阁制
D.向程序性民主迈进
学者刘刚在《自由的款式》一书中说:“(雅典)城邦以广场取代王宮作为城邦的标志性建筑,表明城邦的缔造者们已将公民的公共生活置于王权的需要之上;以神庙取代王室作为城邦的精神性标志,表明公民的公共精神已从王权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城邦民主政治直接取代了王权
B. 此状况容易侵犯公民个人权利
C. 发放观剧津贴与此追求正相悖
D. 城邦充分保障公民的个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