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说:“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理解比较准确的应该是
A. 中国古代对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着的
B. 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 中国古代只重视对人的研究,不重视对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 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认为,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等,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据此可以推断出
A.欧洲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起点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
B.地理环境决定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发展的程度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矛头和历史结果大相径庭
D.宗教改革区别于文艺复兴的鲜明之处是抨击君主专制
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38年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3/4。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B.苏联的劳动人口远多于美国
C.苏联政府鼓励农产品大量出口
D.集体化影响苏联农民积极性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新兴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一发展趋势
A.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B.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
C.将进一步动摇世界经济的现有格局 D.是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洲的必然结果
图为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A.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用最大
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冷战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黄金时期”的出现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