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列强提出的和议大纲,清政府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厚颜无耻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随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商贾上达官宪,仍用奏明字样”。该条款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外交领域开始受到列强控制 B.“天朝上国”体系受到冲击
C.统治阶层崇洋媚外心理严重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伸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A. 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B.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 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D. 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官僚耆英说:“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交涉狱讼之事,应即明定章程,英国人归英国人自理,华民有中国讯究……可免争端。”这说明耆英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将领事裁判权视为驭夷手段
C.认识到西方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D.主张中外司法应该尽量接轨
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 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
B.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 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实践
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