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苏州地区商店里经常能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玻璃等洋货,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但是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这反映了该地区
A. 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B.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 自然经济的固守与抵抗
D. 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
明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C.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 D.整体经济仍领先世界
明朝后期和清代,银两和铜钱都是合法货币,但白银可自行铸造,在使用时受形状、成色、衡器影响很大,结果银、钱比值未按官方规定保持稳定,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
A.扰乱了国内市场的秩序
B.打击了商人的不法贸易
C.冲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据统计,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