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

B.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C.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

D.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

 

B 【解析】 “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荣的必由之路”这里显然强调的是思想启蒙作用,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的意义与材料意思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

A.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B.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十月革命影响扩大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A. 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 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C. 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D. 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查看答案

甲午战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查看答案

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然而到了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1:6.5,满汉巡抚比例为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