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十年,清政府推行了三十余项改革措施,以除旧布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十年,清政府推行了三十余项改革措施,以除旧布新。

政治上,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

军事上,栽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

经济上,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

教育上,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更重要的是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清末新政作为传统集权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变革运动,最终是失败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清政府无法应对现代化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从而使自己陷入越来越严重的权威危机,并最终被改革所引发的各种合力所推翻。

——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末薪政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没有能够改变清政府覆亡命运的原因。

 

(1)政治上,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势力;军事上,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经济上,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教育上,废科举,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2)“新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传统集权政治体制;“新政”无法化解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危机;“新政”培植了各种先进的否定清政府统治的因素。 【解析】 (1)进步意义:结合新政内容,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角度分析其进步意义,侧重近代化角度分析。政治上,根据材料“改革官制,裁减冗员”可知,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势力;军事上,根据材料“栽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可知,新政中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经济上,根据材料“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可知,新政中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教育上,根据材料“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可知,新政中废科举,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2)原因:根据材料“清末新政作为传统集权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变革运动,最终是失败了”可知,清末“新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传统集权政治体制,注定要失败;根据材料“清政府无法应对现代化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可知,“新政”无法化解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危机;根据材料一中新政措施可知,“新政”培植了各种先进的否定清政府统治的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民)权是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权利的总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无差别的“人”的解放的思想,被其后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们继承下来,建立了近代人权学说。格劳秀斯、洛克认为,在人类初始状态,都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自然权利是天赋的,神圣不可侵犯。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卢梭则指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人权学说的核心,是对财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他们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材料二:中国近代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尖锐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康有为认为,“王者成为天子,不过取其尊称云尔,实则凡人皆天子也。”严复则着重论述了自由思想:“民之自由,天之所异也。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他们对西方的议院兴趣尤为浓厚,主张“欲重民权,先立议院。”……但在论述民权的时候,他们丝毫没有忘记君的存在,认为“举国君民,合为一体”,则“强大至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内涵,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和中国维新派民权思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仁宇先生说:“世界上竟有何种名花异卉,会萌芽达三四百年,还不曾开花结果?”不管是王守仁、李贽,还是徐光启、宋应星,不管是海瑞、张居正,还是黄宗羲、王夫之,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涉及由此(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而引起的社会变动。因为在每次社会变动剧烈之时,总会有一些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发出呐嘁,呼吁统治者采取行动。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经济论述较多的仍是“重本抑末”“减赋节役”“富国富民”等其他方面。孰不知,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思想领域的变动还是伴随着社会变革静悄悄地行进。

——摘編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等

材料二  西欧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或者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其内在素质和传统文化诸关系,逐步培育出这一有着细胞系统构造的胚芽,且在有关条件下茁壮成长。“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此,他拥有从公民而来的一切权利。他可以自由结婚,并让他的儿女自由结婚,他可以随便迁出,随意往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可以取得、占有、让渡、交换、出卖、馈赠和遗传他的动产和不动产,而不受领主的管制。他的土地可以转让,可以租出和抵押,可以典当,一句话,容易变成现钱,以便促进商业的一切活动。”

——摘编自布瓦松钠《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有利条件。

(3)并分析这些成长是如何促进16、17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胚胎”发展的。

 

查看答案

有学者将苏联(俄)文学进行分阶段研究,其中一个阶段被表述为:“真诚”阶段:主题仍是战争,但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据此推测,“真诚”阶段代表性作品是

A. 《母亲》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日瓦戈医生》

D. 《安娜・卡列尼娜》

 

查看答案

“后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晚期。其代表人物塞尚反对盲目复制现实,探索“从结构的观点描绘对象”;凡高的画更是被认为“都是他的自画像”。这说明后印象派

A. 着力表现自然光色

B. 为现代美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C. 轻视艺术表现形式

D. 将西方现代艺术推向了极致

 

查看答案

2010年,中国各职业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3.4年,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2.5年,受教育年限最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对上述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 区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C.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导致了阶层固化

D. 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流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