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这表明
A.多数民众仍然主张保留君主 B.民主观念并不为大众所接受
C.预备立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D.《大公报》具有进步政治倾向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C.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阅读下列1978-200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该表数据的变化能够说明:
年份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0% | ||
| 国家定价 | 国家指导价 | 市场调节价 |
1978 | 97% | 0% | 3% |
1985 | 47% | 19% | 34% |
1990 | 30% | 25% | 45% |
2006 | 4.63% | 0% | 95.37% |
A.政府停止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带动作用
1956年7月,陈云指出:“有的同志说,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大范围不合理,但小范围合理,我们现在是大范围合理,小范围不合理。这句话,我觉得有点道理。”由此可见,陈云( )
A.认为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
B.充分肯定“三大改造”成就
C.否定了当时的计划经济政策
D.主张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
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C.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D.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