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顺先生在《咏董仲舒》中写道:“天人合一见天志,天人感应威人主。抑人扬天似尚同,奉天法古可建功。”由此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是
A. 有利于神话皇帝的权威
B. 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
C. 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专制
D. 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
胡宝国在《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中提到:“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指的是
A. 秦始皇“焚书坑儒”
B. 汉高祖崇信黄老学说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汉末儒释道三教并存
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A. 伦理道德是社会准则
B. 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C. 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D. 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