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 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B. 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D. 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最一致的是
A.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B. 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C. 兼相爱,交相利
D. 我无为,而民自化
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行政出现过失、国家遭受天灾等状况下,检讨自身过错时发出的诏书。在《二十五史》中,共有89位皇帝下过264份“罪己诏”。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古代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
②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③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统治
④体现天人感应的政治理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