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A. 普遍推行郡县制 B. 实行三公九卿制
C. 恢复宗法分封制 D. 用权术驾驭大臣
《左转·僖公》记载:“冬,(鲁禧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也。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材料表明
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齐国开国国君、齐文化奠基者。姜太公后裔代表每年到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参加纪念姜太公诞辰祭礼。姜太公后裔的祭祖活动体现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昧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
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1983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11%,下降到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
——王斯德主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所主要体现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运用这种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具体举措。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概述二战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阐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纠正”这一观点。
由于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有代表性的历史解释被称为“史学范式”。在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上,“冲击一回应”理论和“危崖转石”理论就是有代表性的两种“范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认为,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他把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看成是中国对西方的“冲击一回应”过程。“冲击一回应”模式包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即中国的文化一旦形成传统,就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即使有发展,也不过是内部稍作调整,除非外来作用,否则中国难以跳出传统的窠臼。
(注:费正清,已故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问题。)
——《九华飞(从“冲击一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看美国汉学研究模式的嬗变》
材料二 严复早在1896年2月与梁启超讨论变法问题时便已点破,即所谓“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可见,基本体制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
(注:余英时,华人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
——余英时《戊戌政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三道选择题
①鸦片战争后一度盛行“西学中源说”,持该说法的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时流传到西方发展过来的。当时这一学说的出现主要是为了
A.以中国文化对抗西方文化 B.激发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志
C.反对“全盘西化”的观点 D.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
②根据材料二,当时严复与梁启超讨论的话题不可能是
A.《革命军》的内容 B.反割台斗争的情况
C.社会进化论的利弊 D.孙中山的海外活动
③中国近代变革之所以存在“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的现象,合理的解释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主导了近代经济 ②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③中国文化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④学习西方的逐渐深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请选择用“冲击一回应”理论或“危崖转石”理论解释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要求逻辑通顺,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