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如秀才,“试方略策五道”,选拔经邦济世之才;明经考帖文、经问大义等,选拔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在宋朝,科举制度有进士科、明经科、童子科等。其中,进士科起初兼试诗赋、策论、经义,后以经义为主;明经科以贴经、墨义的方式考儒家经典;童子科指君主对年龄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童子进行测试,通过者“赐殊进士出身”。在此过程中,应试者所写文章的文体、题目、内容一般都有统一规定,对应试者不偏不倚。而且应试者可以来自多个阶层,官僚之后和农民之子可以同场竞技,官僚之后若不能通过考试,一般也难为官,农民之子若能考中,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清朝政府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摇摇欲坠,另一方面,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不断地挑战着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戊戍变法之前,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多方联名向慈禧太后上奏《请废科举折》,以前所未有的急迫心理强烈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著自丙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遂告废止。”至此,在古代中国社会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结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陈小锦《浅议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及对高考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公法是以保护国家(公)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下列法律条文中属于私法的是
A.“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B.“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
C.“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
D.“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梅因在《古代法》中写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还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所获得的法律保护完全剥夺。”在古罗马,外国人获得法律保护是得益于
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B.公民法的形成
C.万民法的推行 D.自然法的影响
早期雅典土地大部分掌握在贵族手里,他们通过地方宗教组织,将其中一部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实际上是土地上耕种的农奴。农民如果要借贷,只能以妻子、女儿作为抵押,若不能还债就沦为债务奴隶。这一现象的改变是通过
A.“解负令”的颁布 B.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C.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D.伯里克利的津贴制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民主的定义是“不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寡头的,允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民主的”。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赞成
A.寡头政治 B.所有人的民主 C.贵族政治 D.多数人的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议、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等多边场合发表讲话,提出一系列攸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倡议主张,为世界发展把脉引航。这说明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
A.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倡导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彰显了领导世界的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