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A.中国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B.日本近代天皇体制的确立
C.中国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D.日本工业化整体水平较低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最终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B. 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思维 D.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清代有一位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所处机构的行事模式:“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一机构
A. 始设于明代
B. 是当时最高的行政机关
C. 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反映
D. 官员都出身于皇族
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中国古代在地方上推行的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下列对这三种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巩固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D.地方长官均都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