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精神是指人具有不依赖天启或神谕,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善恶,认识真理的能力,下列言论符合这一定义的是
A.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C.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于聋瞽也
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不少现当代史学著作称秦始皇为赢政,而《史记》中却写作秦王赵政。秦国名臣商鞅有时也写作卫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先秦时期,起名既可从父姓,也可从母姓
B.先秦时期,贵族既有姓,也有氏,且氏有时不止一个
C.先秦史料残缺,典籍多讹传,历史人物姓名存在争议
D.战争年代为人身安全,历史名人多使用化名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儒家经典《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下列各项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相比夏商强化了中央集权 B.明确了诸侯的义务
C.把神权和王权结合在一起 D.确立贵族世袭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请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18世纪法国“印艺社”和中国“四堡书业”图书出版的主要差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