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汉武帝以侍中侍郎等侍从、近臣组成中朝,掌控国家决策,以分三公之实权。从辅政大臣霍光开始,外戚以大将军身份入主中朝成为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大将军取代三公执掌相权 B.以大将军执掌中朝,说明汉朝重武轻文
C.西汉以外戚平衡同姓诸侯的权力 D.中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黄河初称“河”或“大河”,战国末期有“浊河”之称,西汉初年正式称为“黄河”。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时期北方地区
A.农耕规模的扩大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人口数量的萎缩 D.经济地位的下降
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理性精神是指人具有不依赖天启或神谕,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善恶,认识真理的能力,下列言论符合这一定义的是
A.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C.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于聋瞽也
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不少现当代史学著作称秦始皇为赢政,而《史记》中却写作秦王赵政。秦国名臣商鞅有时也写作卫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先秦时期,起名既可从父姓,也可从母姓
B.先秦时期,贵族既有姓,也有氏,且氏有时不止一个
C.先秦史料残缺,典籍多讹传,历史人物姓名存在争议
D.战争年代为人身安全,历史名人多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