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推卸战败责任
B.谋求制敌之道
C.缺乏理性反思
D.改进外交策略
下面是两宋及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的籍贯分布图。
据图可知
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文化的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D.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
A.弘扬了以农立国的治国传统 B.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
C.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下图所示为宋代的一种收获农具,《农书》记载该农具“夫笼、钐、绰三物而事,系于人之一身,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据此可知,当时
A.小农经济劳动力过剩 B.农具配套使用提高功效
C.耧车得到一定的推广 D.男耕女织协作生产形成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史记》知道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又通过杜牧的《阿房宫赋》了解到阿房宫恢宏的气势。但2002—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却提出阿房宫并不存在的结论。上述现象说明
A.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结论会有所改变
B.《史记》对阿房宫存在与否缺乏严谨的史学考证态度
C.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因为主观色彩而不足为信
D.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使历史真实的考证结果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