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
A. 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
B. 照搬了西方模式
C. 巩固了清朝统治
D. 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下图是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海军的编制。
由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可见,当时
A.中国比日本更加重视海军建设 B.中国缺乏统一的战时指挥体制
C.中日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D.日本的海军军力比中国更强大
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遂责其违约”。李鸿章这一认识
A.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 争取到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 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 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推卸战败责任
B.谋求制敌之道
C.缺乏理性反思
D.改进外交策略
下面是两宋及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的籍贯分布图。
据图可知
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文化的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D.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
A.弘扬了以农立国的治国传统 B.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
C.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