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

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B. 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C. 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 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D 【解析】 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日趋理性,排除A;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言论的共同诉求是

    地价之增益……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毛泽东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邓小平

 

 

A.实现民族独立 B.消灭贫富不均 C.关注人民生活 D.完成民主革命

 

查看答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材料表明

A.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B.同盟会已经解散革命党人另组政党

C.孙中山先生完成了思想历程的伟大转变

D.国民革命运动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

 

查看答案

1901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已成社会共识

B.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

C.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

D.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

 

查看答案

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如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总体而言国民政府比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更加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政府对科学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查看答案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