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滕代远在报告中称,“红军每次作战均有(群众)热烈的参加……少有二三千,多者一二万,爬城时同我们扛楼梯、烧城门”,因此“每次都能以少数枪支汇合群众力量可以战胜较多枪械之敌人”。群众积极性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
A. 国共合作后大革命进入高潮
B. 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D. 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
“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D.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帝制复辟 B.限制袁世凯权力
C.维护民主共和制 D.推翻清朝统治
清末乡绅被称之为省绅,本应是官营的保甲组织,但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省的自治性公局,权力以省为单位得以分立。然后是省的独立。这个作为行政机构的省的独立,才构成了诸多王朝更迭历史中清王朝崩溃的历史特质。由此可知,这一“历史特质”
A.突出了三民主义的影响 B.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C.主导了清末新政的展开 D.使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
“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