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D.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如表为六朝和唐代江南地区户均赋税量表(单位:唐匹绢)。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时间 | 六朝 | 初唐 | 盛唐 | 中晚唐 |
户均赋税 | 0.2 | 4.7 | 6.9 | 7.4 |
A.是国家财税主要来源区域 B.对国家经济影响力提高
C.重视对纺织品原料的种植 D.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心
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
A.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 B.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919年、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大事记
——1949年(部分)
1948.09—1949.01 |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
1949.03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
1949.04 |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
1949.09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简析“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1949年发生的这些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用一句话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 | 宰相总人数 | 进士出身人数 | 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 | |
唐朝 | 武则天 | 73 | 11 | 举荐、行伍、门荫 |
唐玄宗 | 34 | 7 | ||
唐肃宗 | 16 | 4 | ||
五代 | 46 | 24 | 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 |
宋朝 | 北宋 | 72 | 63 |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
南宋 | 63 | 48 |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