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当时,“中书门下”属于( )
A.枢密院长官驻地
B.三司的行政衙门
C.宰相的办公机构
D.独立的监察机构
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 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 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 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 三司掌管财政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这反映了
A.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B.秦律严苛细密
C.皇权至高无上
D.丞相独揽大权
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了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