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认为立崩立长的说法,并非确论,储君不可不立,又不可将所定立的储君显露出来,这样才是“良法美意”,乾隆皇帝秘密立储的目的是
A.摆脱宗法观念影响 B.开创新的继承规则
C.提防臣下结党营私 D.注重维护中央集权
自明中叶以来,部分江南市镇逐渐把丝作为主业,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亦由种植业转移到蚕桑业,农耕被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抑商政策相对宽松
C.经济结构有所调整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明初政府规划南京城内制售铜铁器在铁作坊,皮草市场则在笪桥南,履鞋在轿夫营,伞则在应天街之西,木器南在钞库街,北在木匠营。明初南京城的工商业布局
A. 是坊市管理体制的体现
B. 表明政府利用集聚推动发展
C. 便于政府强化城市管理
D. 符合工商业市镇拓展的要求
1301年,徐元瑞的《史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元末柳贯则云“行省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这说明
A.行省事实上成为地方最高官府
B.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完善
C.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行省逐渐演变成为割据的藩镇
与唐朝以前成片的规模巨大的地主庄园比较,宋代以后的“庄园”已经演变为分散在各地的零碎“庄田”的总和了.这种大土地趋向碎片化的过程,客观上反映了宋代
A.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B.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自耕小农经济发展 D.国家丧失了对土地及赋税的控制
以唐朝为界观察,唐以前的江南一带没有长期割据并立的政权。唐朝瓦解后,江南一带割据政权有五个,且这些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北方割据政权。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江南比北方更稳定 B.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割据局面
C.江南经济日渐发达 D.政治重心由北逐渐向南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