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勤于听受、事必躬亲的皇帝,“留心治道,无惮疲劳”,“...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勤于听受、事必躬亲的皇帝,“留心治道,无惮疲劳”,“一日之内,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夜分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这反映出

A.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的必要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C.政府行政效率有较大提高 D.隋朝科举选官制度亟待完善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勤于听受,事必躬亲”和“酬答百思”,反映出当时政府运营机制存在的低效和积累,迫切需要改革,A选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代雍正皇帝统治时期,B选项错误。皇帝“事必躬亲”,政府行政效率是低下的,C选项错误。科举制是在隋炀帝时期才创立的,并且皇帝“酬答百司,事必躬亲”的问题,仅通过改革选官制度是不能解决的,D选项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了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交换媒介的这一变化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表明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

C.反映出商品经济呈现一定波折 D.源于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一个五口百亩之家,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什一税和口粮,所剩无多,远不足以应付家庭的正常开支,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五十岁以上的可以穿丝,七十岁以上的可以吃肉,全家可以吃饱饭,这是孟子所期望的他那个时代小农之家所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上述情形的出现

A.促使小农普遍使用铁制农具 B.推动小农生产耕织结构的形成

C.加剧当时人地关系紧张局面 D.引发农业生产技术根本性变革

 

查看答案

祭祀祖先和赏赐记载是青铜器铭文的两项重要内容。商周人的家族观念相当浓厚,每位家人的成就都与祖先有关;王被视为上帝的表现者,王所赏赐之物即“天恩”,领受天恩者自然必须上告祖先,一同分享荣耀,祈求保佑,以使家族所受之天恩能永垂不朽。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君权神授”理论初步成熟 B.特定历史时期的治国之术

C.分封制确立天子“天下共主” D.政治运作体现神权高于王权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可以解散它,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11年,英国议会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作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各郡的议员必须拥有每年收入600镑以上的人才能当选;城市里则每年收入达300镑以上的人才能当选,这使有选举权的选民只占成年人数的5%。1832年,英国实施《英格兰与威尔士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取消和减少许多已经衰落的选区的议会代表席位,它们的143个席位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选民资格放宽到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10镑以上房租的房客,农村选民资格则为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达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结果使选民人数由43万人增至65万人,占英国成年男子总数的九分之一,在增加的22万选民中,城市资产者占18万人。1846年议会废除了谷物法。1846—1866年,代表城市工商业者的辉格党(自由党)连续执政。

——摘自章笑力《社会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30年代英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对英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3月,“商统会(汪伪政府机构)”成立,之后不久,适逢上海米价猛涨并带动了上海物价飞涨,汪伪政府认为这次涨价与投机者囤积居奇有关,而且棉纱布及棉花原料的投机交易最为严重。同年8月,“收买棉花布上海办事处”成立,着手办理棉纱布收买事宜,办事处组织对上海市所有的针织厂和商号所存的棉织品进行稽查,对其中41家所存的华商棉纱布予以查封,靠这种强买强卖的做法,日伪收买了大量的棉纱棉布。按当时市价,20支蓝凤纱每件为4万元,而强收价格为1万元。这种强制征购使上海出现两大问题:(一)布店全体失业,无以为生,(二)市民预购尺寸之布而不可得。

——摘编自潘前芝《沦陷区战略物资统制》

材料二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军烧杀抢掠的硝烟尚未散尽,一支特种兵应运而生,这就是专以征服中国民心为主要任务的宣抚班。宣抚班有专门编制,正副班长均由日本军官充任,班内成员则统称为宣抚官,“宣抚官”中有的能写会画,有的巧言善辩,有的则懂得医疗。宣抚班成员须经日本人严格筛选,一旦经过筛选即可出任各种伪职,捞到不少油水。宣抚班打着种种充满温情色彩的“宣抚”旗号,企图尽量使沦陷区百姓淡忘对入侵者的敌视和仇恨。日本宣抚官夜濑不逢曾记载:“我们拼命的费尽口舌,其效果也不及如此。”

——摘编自王龙《日军“宣抚班”真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收买棉花布上海办事处”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对华“宣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侵华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