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贵族渐渐崩渍,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子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贵族渐渐崩渍,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子贡“不受命而货殖”,即自由经商也。其后如范蠡、段干木、白圭诸人,类皆赖藉政府上之地位,……而干商贩之新事业。……自春秋以迄战国中期,历时三、四百年,人口繁殖,耕地日辟,游牧之戎狄渐次同化,或消灭,或避去,此疆彼界之封建,已变为壤地相连的几个大国,此皆当时商业都市骤盛之原因也。举其著者,如临淄、邯郸、大梁、郢、陶等。其间惟陶因交通关系,特殊发展,余皆各国之首都。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18世纪英国如何创造“三大机制”促进社会转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1)原因:社会生产力提高(或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农业的发展(或大量土地开垦);人口繁殖;民族融合;影响:商人阶层的兴起,削弱了贵族势力;促进商业都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加强了各地联系,促进了国家统一。 (2)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或“圈地运动”),建立起社会财富积累机制;通过殖民战争,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庞大的海外市场获得了有效的市场流通机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 (3)内涵:①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②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举例:①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②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春秋以迄战国中期,历时三、四百年,人口繁殖,耕地日辟”,“游牧之戎狄渐次同化,或消灭,或避去,此疆彼界之封建,已变为壤地相连的几个大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发展、土地增加、人口增长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兴起的原因。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封建贵族渐渐崩渍,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商业都市骤盛”,“此疆彼界之封建,已变为壤地相连的几个大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阶级、阶层的变化、都市的发展、社会转型和国家统一格局形成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进程:根据材料二中“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利用17、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中的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等说明其社会财富积累机制建立;以殖民战争、世界殖民霸权和海外市场的扩大分析其市场流通机制的形成;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分析政治保障机制的创造,指出“三大机制”的形成过程,解释其在促进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3)内涵:根据材料三中“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在体制(即计划向市场)转型和发展(即农业向工业)转型中的具体内涵。史例:根据所学知识,以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具体事件为例,说明“思想先行”(即首先解放思想,),通过实践推行改革、深化改革的成功经验,说明“思想先行”对改革开放进程的积极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世界和第三世界1936—1971年分别占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比重情况如下表。该表反映出1936—1971年

项目

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

占世界贸易比重

1936—1938年

1963年

1971年

1938年

1948年

1963年

1971年

资本主义世界

全体

76%

62%

61%

64%

59%

63%

68%

美国

32%

32%

33%

10%

16%

11%

13%

第三世界

5%

9%

13%

35%

36%

25%

22%

 

 

A.布雷顿体系关贸总协定提升美国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差距渐趋缩小

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影响力逐步增强

D.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呈现变化态势

 

查看答案

1956~1957年,美苏之间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对中东、非洲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的竞争。在美国看来,其争取对第三世界影响的努力受到了中国的阻碍。同时,美国认为中国在“觊觎”东南亚,是其在这一地区安全利益的最大隐患。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奉行的杜鲁门主义获得新运用

B.中国通过联合国大会支持发展中国家

C.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

D.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卷入了美苏冷战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多数法国作家的小说不再是仅仅为了供读者得到某种消遣,而是力求表现人类在世界上的处境,以及在这种处境下应当采取的态度,“人类处境”小说应运而生。这类小说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存在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的激烈之争

B.受到危机的冲击,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面临接受美国援助和摆脱控制的选择

D.陷入法德和解与法德继续为敌的困境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苏联工业化期间,农民牺牲太多,建立起高度集中、一时也能行得通的模式,这实际上是“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模式的再版”。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推行余粮收集制增强实力 B.未能使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C.依靠中央计划的手段推行 D.始于应对战争的关键时期

 

查看答案

学者丁建弘指出,德意志帝国初期的宰相主要职责大多数不是作为帝国首席大臣而是作为普鲁士首相来履职的。1872年,帝国首相俾斯麦试图将普鲁士首相一职交给罗恩,但很快发现这是不明智的。德国宰相的这一特点

A.植根于帝国政治的特殊性 B.缘于落后的工业生产实力

C.反映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体现出浓厚军国主义色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