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 |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 |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曲》、《垛积比类》 |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 ||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 ||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 ||
甲午战争后 |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 ||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 ||
民国以后 |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 |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过分强调权利的个体性,反对公共权力对公民美德的建构。但是共和主义却主张为了公共善与个体幸福,公共权力必须积极作为,加强公民美德教育,而不是等待个体的道德自觉;此外,自由主义主张个体权利的天赋性,共和主义的美国宪法却认为,个体对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共同体所负的责任与义务更加具有优先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宪法的制订者完全摈弃了自由主义,受自由主义大环境的强势影响以及自由主义本身内在合理内核的存在,美国宪法共和主义不能也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制宪者即要反对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义,又要保护自由主义对个体权利的适当诉求,以实现对自由主义的超越。
材料二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新式者何?即化国为家是也。人人当去其自私自利之心,同心协力,共同缔造。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故吾人今日由旧国家变为新国家,当铲除旧思想,发达新思想。新思想者何?即公共心。
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1)依据材料一比较近代西方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发展法、美共和主义表现,并简要说明其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贵族渐渐崩渍,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子贡“不受命而货殖”,即自由经商也。其后如范蠡、段干木、白圭诸人,类皆赖藉政府上之地位,……而干商贩之新事业。……自春秋以迄战国中期,历时三、四百年,人口繁殖,耕地日辟,游牧之戎狄渐次同化,或消灭,或避去,此疆彼界之封建,已变为壤地相连的几个大国,此皆当时商业都市骤盛之原因也。举其著者,如临淄、邯郸、大梁、郢、陶等。其间惟陶因交通关系,特殊发展,余皆各国之首都。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18世纪英国如何创造“三大机制”促进社会转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根据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世界和第三世界1936—1971年分别占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比重情况如下表。该表反映出1936—1971年
项目 | 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 | 占世界贸易比重 | ||||||
1936—1938年 | 1963年 | 1971年 | 1938年 | 1948年 | 1963年 | 1971年 | ||
资本主义世界 | 全体 | 76% | 62% | 61% | 64% | 59% | 63% | 68% |
美国 | 32% | 32% | 33% | 10% | 16% | 11% | 13% | |
第三世界 | 5% | 9% | 13% | 35% | 36% | 25% | 22% |
A.布雷顿体系关贸总协定提升美国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差距渐趋缩小
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影响力逐步增强
D.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呈现变化态势
1956~1957年,美苏之间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对中东、非洲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的竞争。在美国看来,其争取对第三世界影响的努力受到了中国的阻碍。同时,美国认为中国在“觊觎”东南亚,是其在这一地区安全利益的最大隐患。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奉行的杜鲁门主义获得新运用
B.中国通过联合国大会支持发展中国家
C.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
D.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卷入了美苏冷战
20世纪30年代,多数法国作家的小说不再是仅仅为了供读者得到某种消遣,而是力求表现人类在世界上的处境,以及在这种处境下应当采取的态度,“人类处境”小说应运而生。这类小说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存在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的激烈之争
B.受到危机的冲击,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面临接受美国援助和摆脱控制的选择
D.陷入法德和解与法德继续为敌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