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 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王维多利亚最终同意对 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议会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材料 汉武帝采用策问(考试)的方法,凡对策公开讲黄老刑名纵横的人一概罢黜不取,独取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都给好官做。从此诸子百家被黜,儒学独尊,特别是《春秋公羊》学成为最通显的儒学。
武帝时下令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作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
汉武帝采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京师立学校,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士人都变成儒生了。京师的学校(太学),五经博士当教官,有正式学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全国各郡保荐学生到博士处受业,待遇同博士弟子一样,名额不定。两种学生都是一年考一次,考上、中两等的给官做,考下等的黜令退学。又选通经学的小官吏做地方官府的卒史,职务是用经义装饰政事。从皇帝丞相一直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政治思想统一了。自从汉武帝立官学,两汉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这是封建国家统一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也有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 |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 |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曲》、《垛积比类》 |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 ||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 ||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 ||
甲午战争后 |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 ||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 ||
民国以后 |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 |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过分强调权利的个体性,反对公共权力对公民美德的建构。但是共和主义却主张为了公共善与个体幸福,公共权力必须积极作为,加强公民美德教育,而不是等待个体的道德自觉;此外,自由主义主张个体权利的天赋性,共和主义的美国宪法却认为,个体对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共同体所负的责任与义务更加具有优先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宪法的制订者完全摈弃了自由主义,受自由主义大环境的强势影响以及自由主义本身内在合理内核的存在,美国宪法共和主义不能也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制宪者即要反对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义,又要保护自由主义对个体权利的适当诉求,以实现对自由主义的超越。
材料二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新式者何?即化国为家是也。人人当去其自私自利之心,同心协力,共同缔造。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故吾人今日由旧国家变为新国家,当铲除旧思想,发达新思想。新思想者何?即公共心。
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1)依据材料一比较近代西方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发展法、美共和主义表现,并简要说明其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