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自近代以来,不少人把中国的现代化,视为全盘西化的过程,但全盘西化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因为在实践层面,全盘西化根本就不可能。即使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政治人物们也没有要全盘西化的。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B.义和团运动 C.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 D.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然而,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64万人之多,居全国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这有力地证明了
A.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C.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
A.是对当时中西方国情的正确认识 B.推动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C.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丰富性 D.是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诱因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A.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 B.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D.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当时资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8.3万元。”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 B.内迁工厂自身的扩展与示范作用突出
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