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中体西用”思想在中西学的功能地位上始终强调“体与用”、“本与末”以及“主与辅”的关系,贯穿于洋务运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一直影响着后来的维新运动的发展和“新政”改革的进行。这揭示出“中体西用”思想
A.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显著特色
B.旨在实现西方学说的中国化
C.有利于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
D.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宗旨
《海国图志》等著作在中国的社会精英中并没有流传开来,很多土大夫甚至不知道发生过中外战争。1861年,中国外事团队出使泰西,在他们留下的出游笔记中,只有对西国繁荣的欣羡。材料主要体现了
A. 鸦片战争后中外经济联系加强
B. 士大夫对外来事物认知的缺失
C. 新思潮未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D. 清朝继续维持闭关自守的局面
明清小说中的有些道德化人物,同时又是悲剧性人物。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为了保住梁山兄弟们的性命选择招安而被毒死:《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忠君报国,却在最高统治者的授意或默许下,为奸臣所害。这些正面人物的悲剧结局表明作者
A.价值取向具有时代特征 B.借此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C.力图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D.运用艺术加工吸引读者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 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
D.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教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这说明顾炎武强调
A.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 B.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
C.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D.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