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48年3月的统计,我南线三路大军共调动和吸引敌90个旅于自己的周围,而大别山地区敌人兵力最多时(1947年12月)为33个旅。这说明( )
A.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大别山根据地有效地牵制国民党军队
C.刘邓大军是参加淮海战役的主力军
D.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形势已经成熟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复杂深奥)。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随意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原理”是指分权制衡原则 ②“秦之定制”奠定了后世的基本政治格局③ 作者认为“后世”的官制没有创新 ④作者于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
(2)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明迁都北京后,京师宫廷、百官及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及各类物资,主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而天津是重要的转运中心,水陆交通将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连通起来。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翼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材料二:1981年,华北地区成立了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开展区域经济联合。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提出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随着长江三角洲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2004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转向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摘编自魏丽华《建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初“京津冀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对“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确立或形成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受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十月革命及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的影响。五四时期著名的反帝文告中,我们只能较多地见到一些国家意识较强的词汇……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般国人更明确地感受到了来自帝国主义压迫的共同民族命运,找到了各民族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任务的明确提出和认定,对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统一,对中国人整体的民族认同,发挥了积极推进功能。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西方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两种主权即民族主权和人民主权的互动过程。民族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作为一种催发民族国家诞生的政治力量,民族主义却是近代的产物。这里尤其要提的是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就存在民族问题,但法国革命把一种全新的因素引入民族问题,从而使各种民族因素得以重新解构、分配、组合,构建成一种全新的主义,这一新因素就是民主因素。在民主因素成为民族主义的一大要素之后,民族主义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少数政治精英的专利了,而成为千千万万普通人民的事。从此,民族主义与人民主权不再分离。
——摘编自《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中西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人整体的民族认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国家民族意识形成方式的主要区别。
英国著名评论家柯林·威尔逊说过:“存在主义的中心问题可以由一句话来概括:人的地位。(但是)人是神还是虫?现代文学采取第二种观点,倾向于强调人的毫无价值。”这表明现代主义文学
A.渲染变态、迷惘、虚无等精神创伤
B.违反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
C.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
D.揭露丑恶现实并憧憬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