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业之事均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收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据此可知,这一计划的执行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反映了汉代国力衰退
C.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 D.说明政府对商业禁止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土人颇受重用,当时出现了众多学说和学派,这些学派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者指与封建贵族有关的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人),
犯死罪,……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
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政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
为争取民主政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为建立民主政治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请举3例)
(3)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民主原则。
(4)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结合所学,分别列出近代英、美、法、德四国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以及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材料二 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的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和西方世界在“选举”上的根本差别,以及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并指出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三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四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5)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