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当事人的回忆
C.史料辨析应考虑多种相关因素
D.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人物”的北宋科学全才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自序表示:书中所记录的只是山水之间,纵情谈笑,不关系他人利益得失的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沈括缺乏近代科技实验意识
B. 当时政治制度和人文环境制约
C. 北宋时期盛行做官本位思想
D. 外国学者未把握宋代科技全局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韩非子指出:“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加大统一战争力度
B.要求君主重视国政
C.提醒注意权臣乱政
D.加强君权提升主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