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

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普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A 【解析】 由材料“‘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可知,王守仁主张在实际行动中一点一滴改掉错误的心念和言行,以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以实现知行合一,故选A。材料中王守仁论述的是心学的修行法门,并未对万物本愿的问题进行探讨,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王守仁并未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而是发展了儒学的内涵,排除C;材料中王守仁强调要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非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且D项主张出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A.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D.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查看答案

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

 

查看答案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 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查看答案

孔子之后,荀子吸取了“气”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的儒学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其“天人感应”宇宙模式的基础;宋代朱熹的理学,融儒、释、道于一体。这说明(  )

A.儒家学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儒家思想核心发生重大变化

C.封建儒学变得更具有诡辩性 D.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多元化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