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主张( )
A.理想主义 B.尊重人性 C.大爱精神 D.个人主义
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普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A.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D.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 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孔子之后,荀子吸取了“气”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的儒学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其“天人感应”宇宙模式的基础;宋代朱熹的理学,融儒、释、道于一体。这说明( )
A.儒家学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儒家思想核心发生重大变化
C.封建儒学变得更具有诡辩性 D.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多元化